近日,在市總工會召開的2022年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暨“建功‘十四五’ 奮進新征程”上海職工勞動和技能競賽推進會上,選樹命名了103位2021年上海工匠,其中集團下屬建科院高潤東榮獲2021年“上海工匠”稱號。

高潤東,正高級工程師,清華大學走出的博士工匠,現任建科院城市更新與工程設計研究所研創中心主任。在國家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時代背景下,他與團隊一起攻克了國內外公認的套筒灌漿質量檢測難題,系統研究了灌漿缺陷對套筒接頭、預制構件和整體結構的影響規律,首創自上而下補灌工藝并研發了智能補灌裝備。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3項,合作出版《鋼筋連接套筒灌漿質量管控·檢測評估·性能提升》專著。所在單位牽頭主編的上海市工程建設規范《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建筑檢測技術標準》和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套筒灌漿質量檢測技術規程》,被國家行業標準、多部地方標準以及橋梁領域標準引用。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完備的套筒灌漿質量檢測能力,并將檢測業務由上海拓展到北京、山東、浙江、江蘇等地。應用研發的成套技術后,可將套筒一次性灌漿合格率由70%左右提升到90%以上,大大提升了工程質量。研究成果真正實現了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
在既有建筑更新改造方面,經過多年研發與實踐,高潤東創新提出了環境作用下宏觀和微觀檢測相結合的工程結構耐久性評估方法,涵蓋了氯離子侵蝕、硫酸根侵蝕、碳化、凍融、鈣溶出、堿析出等耐久性問題,適用于混凝土結構和砌體結構。他帶領團隊編制了混凝土構件和砌體構件耐久性評估軟件,該成果已在多個工程中進行了應用。由于關注環境并檢測微觀侵蝕產物的發展程度,有效避免了只進行宏觀強度檢測帶來的誤判,提升了耐久性評估的全面性和精準性,為進行“標本兼治”加固修復提供了有效依據。
秉持工匠精神,高潤東始終扎根現場、樂此不疲,擼起袖子、俯下身子,心無旁騖、精益求精,傳承奉獻、用心用情。他領銜成立了“工程耐久技術研發”職工創新工作室,和團隊一起致力于提升裝配式建筑的工程質量、延長既有建筑的使用壽命,大力推動創新技術落地轉化,持續為城市建設與更新的安全、耐久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