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0日,第一屆“環境污染防治與健康”技術論壇暨上海建科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揭牌儀式如期舉行。會議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陶文銓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劉文清教授,上海市政府參事、同濟大學徐祖信教授,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闞海東教授等知名學者和專家,以及上海市生態環境環境局、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等單位領導及嘉賓出席。

市生態環境局施敏處長在致辭中肯定了上海建科環境對上海生態文明建設所做的積極貢獻。她認為通過政府、企業、公眾多體的聯動作用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亦是打好打勝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之年,施敏處長寄語上海建科環境可以再接再厲,繼續為推動上海生態環境的科技進步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智力服務。

集團總裁朱雷在致辭中對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他指出,環境板塊是上海建科集團“十三五”期間著力打造的戰略新興業務板塊,眾多專家與從業人員的支持與盼望是上海建科環境不斷前進的動力。朱雷總裁強調,上海建科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的正式揭牌標志著建科環境業務板塊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集團將會繼續助力上海建科環境盡快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綜合性環境服務機構。

陶文銓:計算模擬技術對于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的貢獻不言而喻,環境領域技術人員以此著手、可以更好地進行各類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工作。
在此次會議中,陶文銓院士率先發表了以《環境風洞及CFD在室外大氣環境質量模擬中的應用研究報告》為主題的演講報告。陶文銓院士從大氣環境與室內空氣品質的影響及相應的防護措施等角度著手,仔細講解了數字模擬技術的方程式、計算過程,以實踐案例的形式展示仿真系統對于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作用。通過闡述西安除霾塔的建設方案、設想過程及最終凈化結果對比效果,陶文銓院士再次強調了計算模擬技術的重要性。通過數值模擬計算,雷諾數大于臨界點時、流動結構基本相似;為各類風洞試驗結果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支撐。

劉文清:沒有任何單一技術是可以解決所有的大氣污染物,而是需要多技術共同努力、共同協作。
劉文清院士立足區域大氣環境探測技術角度,探討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的需求背景及措施。他指出,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仍較為嚴重、區域性污染問題突出等情形下,完整的大氣環境探測系統必不可少,大氣環境多維度監測平臺應運而生。通過講解當前中國在大氣污染控制措施的方法技術及實踐案例,劉文清院士闡述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的發展思路,如“互聯網+智慧環?!辈呗?,強調應重視探測平臺的建設和新技術的應用,通過近地層傳統監測技術、邊界層掃描激光雷達探測、對流層探空氣球、平流層飛機監測以及衛星觀測等建立多平臺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平臺,同時提高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作用。

闞海東:每個人不僅要關注環境,也要關注健康,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闞海東教授從大氣污染的暴露水平和疾病負擔、近期我國大氣污染與健康研究進展、以醫療角度出發談個體應對策略等三個方面闡述了《霧霾的健康危害及應對策略》。詳細講解了PM2.5、臭氧對人體的危害及由此造成的死亡人數數據分析圖,描述了國際大氣污染健康研究的歷史及研究進展。通過對人體環境的健康、急性、慢性、干預方面的健康影響各類數據分析,結合盲樣交叉對比試驗、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霧霾對人類健康的具體影響及相應的解決方法。個人可以通過科學飲食及物理防霾等方式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上海建科環境:創業階段主要任務是形成主要產品和服務、打造技術管理團隊、塑造核心競爭力,完善“咨詢+監測+治理”產業鏈。
此次會議由上海建科環境技術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湯立杰主持。會上,上海建科環境總經理陸津龍簡要回顧了建科環境三年工作、展望了2020年的發展規劃。陸津龍表示, 2016年3月環科院環評中心脫鉤轉制為上海環科環境評估咨詢有限公司,2017年初集團內部環境研究所、上海市環境監測技術裝備有限公司劃入,并最終合并成為上海建科環境。
基于上海建科集團長期的研發能力和技術平臺,上海建科環境開展了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課題,并主編相關標準;同時完成了市局施工現場環境保護課題,以及院科研基金項目中外環評政策對比研究、中美排污許可證對比研究等。經過三年的運作和發展,上海建科環境實現年產值增長約3000萬元,預計2020年公司總產值將達到1.8億元。同時公司新建環境監測實驗室獲得了CMA、CNAS資質,新拓展的環保治理工程部獲得了環保專項工程資質和安全許可證,公司通過了ISO9000體系認證、高新技術企業認證。

對于公司2020年的工作展望,陸津龍總經理強調集團將環境業務列為“十三五”期間新興戰略板塊,未來公司將為城市建設“全生命期”系統服務添上濃重一筆,用專業服務實現“生態讓城市更健康”。另一方面建科環境到2020年底定位仍是處于創業階段,形成主要產品和服務、打造技術管理團隊、塑造核心競爭力,完善“咨詢+監測+治理”產業鏈是重中之重。對于公司近年發展規劃,陸津龍還認為在國家、上海市的環境保護政策導向下,加強對比研究如先進國家的技術法規、BAT最佳可行技術、先進的產品技術和工藝,對標先進的環境服務機構,在建筑和環境領域創出“建科環境品牌”是需要深耕細作的重要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