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速度
——“基建狂魔”的自我超越
2020年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從方案設計到建成交付僅用10天,醫院總建筑面積3.39萬平方米,編設床位1000張……被譽為中國速度!
2020年2月8日,武漢雷神山醫院交付使用,當晚收治了首批患者。短短 14天,總建筑面積7.97萬平方米,可容納1600張床位的雷神山醫院再創奇跡!
2020年2月3日,武漢緊急決策在洪山體育館、武漢客廳、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建設首批3家方艙醫院。截至2月21日,在短短18天內,武漢已建成13家方艙醫院,可提供救治的床位達13348張。
圖:火神山醫院衛星遙感圖像
來源:中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中心
裝配式與BIM
——建筑行業的“工業革命”
如果采用傳統的建造模式,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周期最快也需3個月。贊嘆之余,在高速施工的背后,是建造者們對科學技術和規律的尊重與運用。從建筑技術的角度看,這次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高速建設的核心因素,是選擇了裝配式建筑技術。
什么是裝配式建筑?
裝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 Building)對建筑從業者而言早已不陌生。如同搭積木一樣——裝配式建筑將構件在工廠預制完成,然后運到施工現場組裝。由于其建造速度快,生產成本低,安裝精度高,裝配式建筑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廣,因此裝配式建筑也被稱為建筑業的“工業革命”。
圖:火神山醫院二號住院板房搭建完成
來源:中國建筑
裝配式建筑+BIM技術
在建筑業不斷發展的新型技術中,BIM技術和裝配式建筑似乎是一對“龍鳳胎”。BIM的構件拆分與裝配構件的模塊化如出一轍;基于BIM的構件出圖讓機械化加工更加精準,幾乎是專為裝配式工廠加工量身定做;基于BIM的施工模擬將現場預制拼裝順序精細化展現,提高現場作業效率;而BIM的工程量統計又能精確測算預制拼裝造價。如果說裝配式建筑是建筑業工業革命的“硬技術”,那么BIM技術就無疑是其“軟支撐”。
圖:雷神山醫院隔離病區病房樣板模型
來源:中國建筑
行業發展的最新前沿
上海市裝配式建筑從2016年進入全面應用階段,目前上海符合條件的新建建筑的預制率要求已不低于40%,在全國遙遙領先。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上海裝配式建筑落實累計總量超過760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BIM技術自2015年在上海開始全面推廣以來,近幾年已經得到了全面發展。
裝配式建筑與BIM技術,強強聯手,所向披靡。在2019年上海絕大多數的新開工重大項目中,都能看到裝配式建筑或BIM技術結合應用的案例。
上海建科
——打造臨港PC+BIM的孵化池
臨港重裝備產業園區H36-02地塊項目
臨港重裝備產業區H36-02地塊項目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臨港新片區重裝備產業區和物流園區內,距臨港特斯拉超級工廠不到10公里。
圖:臨港重裝備產業園區H36-02地塊項目
來源:業主提供項目效果圖
項目總用地面積8.4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約4.3萬平方米。園區由24棟建筑組成,其中高層建筑7棟,多層建筑17棟,建筑單體上部結構體系均采用預制裝配式結構,裝配式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單位預制裝配率高達45%。
PC+BIM+RFID+編碼體系
臨港重裝備產業區H36-02地塊項目搭建PC構件BIM族模型總計近萬余,并編制一套唯一對應的裝配式預制構件編碼體系。PC構件與BIM族模型通過RFID技術相互關聯,RFID芯片編碼加載試驗多達13次,RFID芯片編碼平臺讀取試驗超過20次。
圖:臨港重裝備產業園區H36-02地塊項目PC構件BIM模型
來源:上海建科
圖:臨港重裝備產業園區H36-02地塊項目PC構件編碼表
來源:上海建科
PC特色的項目協同管理平臺
基于PC構件BIM族庫、RFID芯片和協同管理平臺,臨港重裝備產業區H36-02地塊項目對預制裝配式構件的生產、檢驗、運輸、倉儲、吊裝、澆筑、驗收的全過程進行可視化模擬和動態管理。
圖:臨港重裝備產業園區H36-02地塊項目PC施工4D進度模擬
來源:上海建科
圖:臨港重裝備產業園區H36-02地塊項目PC構件協同管理平臺
來源:上海建科
BIM-PC構件工程量快導插件
此外,上海建科使用基于BIM-Revit環境的工程量快速導出插件,為PC工程量計算的快速導出提供可靠依據。
圖:臨港重裝備產業園區H36-02地塊項目PC構件工程量插件
來源:上海建科
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建設,以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說明了工業化路線、裝配式建筑一定是未來建筑行業的發展方向,在BIM+裝配式的科技賦能產業驅動力下,相信新技術引領的行業變革浪潮已然滾滾而來!